配资网站 孔子问:天上有多少颗星?一位七岁小孩回答后,孔子决定拜他为师

发布日期:2024-11-22 22:37    点击次数:180

配资网站 孔子问:天上有多少颗星?一位七岁小孩回答后,孔子决定拜他为师

长久以来,靠着“敢为天下先、爱拼才会赢”的精神,闽商不断追求突破和变革,创造财富;更为重要的是,他们还恋祖爱乡、回馈桑梓,为祖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。

孔子云:三人行,必有我师焉。他认为一个人无论年龄大小还是地位高低,在某些方面都可能比自己有见识,所以对人要保持谦逊态度。

当然,他不只是这样想的,更是这样做的。“圣人”孔子在周游列国时,竟然甘愿拜一名七岁小孩为师,你能想象吗?

一、仕途不顺周游列国

孔子出生于鲁国的一个贵族家庭,从小就聪明好学,一心向学,想入朝为官,为治理国家出谋划策。

他先后在鲁国担任过中都宰、大司寇等官职,推行一系列变革措施,比如,希望能通过规范人们的日常行为,改善社会风气,改变人们的言行,进而对社会秩序产生积极作用等。

这些措施其实对现代社会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,不过在当时,由于和当权者政见相左,让他的这些治国理念没能推行下去。

特别是鲁定公十三年(公元前497年),季桓子因为沉迷声色不理朝政,祭祀后在送祭肉时,将孔子故意漏掉,让他明白自己在鲁国的尴尬地位,于是开始周游列国,想通过游说各国君主,推行自己的理念。

二、偶遇神童甘愿拜师

孔子在周游列国时,广收弟子,宣传自己的儒家思想。有一次,孔子讲学时正好经过莒国,看见几个孩子蹲在地上。

看到马车驶近后,他们迅速躲到路边。但仍有一个孩子一动不动地继续蹲在路中间。

孔子见他言行怪异,便下车查看,发现他正在画城池。孔子看见他十分认真的神情,不忍打扰,便让车夫从旁绕道而行。

却没想到,那小孩却气恼地说:“你这人好没道理,怎么放着城门不走,偏要绕路?”

孔子怕他误解,回答说:“我是看你画得好,不忍毁坏。”这小孩不以为意地说道“城若不让过,如何能称为城呢?”

孔子觉得这孩子很有趣,便也多了几分耐心说:“你这城门这么小,让我怎么过呢?”小孩恍然大悟,便虚空比划了一座城门,然后退至一旁,示意孔子从中穿过。

孔子见其聪慧,便也有了几分惜才之心,于是邀请他同行。这小孩告诉孔子说,他名叫项橐(tuó)。走了没几步,孔子看见一位农夫在锄地,便起了几分逗弄的心思。孔子问农夫“在干什么”,农夫回答说:“在锄地”。

孔子问:“你每天在此锄地,可知每天拿起放下多少次锄头吗?”农夫听到这问题,一时不知如何作答。

谁知这时,这小孩说“我父亲每日锄地自然知晓,想必夫子每日乘坐马车,自然也知道马蹄抬几下吧?”这句话令孔子一下子哑口无言。

一行人继续往前,恰好路过一条大河,河里有大鹅正在引吭高歌。项橐问孔子“鹅的叫声为何如此响亮呢?”

孔子说:“它们的脖颈修长,因而声音嘹亮。”项橐摇摇头并不赞同,“如果照夫子所说,那青蛙、蛤蟆的叫声又该如何解释呢?”

几人走着走着天色已晚,孔子看着满天繁星便问他“天上有星辰,地上有五谷,才能孕育万物,那么天上到底有多少颗星辰,地上又有多少五谷呢?”

项橐听了后,略微思考后不卑不亢地答道:“天高不可丈量,地广不能尺度,一天一夜星辰,一年一茬五谷。”

听了这个回答后,孔子完全被项橐折服,因为这个问题即使是大人都不一定能答得上来。但他却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出一个这么完美的答案。

孔子对项橐的机智佩服不已,心甘情愿拜他为师。这个故事更被收录于《三字经》配资网站中,“昔仲尼,师项橐”的故事广为流传。

三、项橐的结局

项橐本就有“神童”之名,更因为孔子拜他为师在诸侯国名声大噪。关于他的结局,历史上存在不同的说法,一种认为各诸侯国因为他的名气,想要将他收为己用。

为避免纷争,他们一家隐居到山中,但还是被找到。最终在多方逼迫下,被人以火烧的方式杀害。

另一种是项橐和家人顺利拜托追捕,辗转到了楚地,在这里繁衍生根,逐渐发展为当地贵族,还是项羽的先祖。

这个故事告诉我们,人外有人天外有天,唯有承认自己的不足,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,你觉得呢?

参考资料:

《三字经》